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,是《藏羌彞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》中的核心區。在這條藏羌文化帶上,特色文化如何“鏈”上產業,助力地方發展?7天行走,記者感受到清晰的阿壩路徑:品牌先行,引領阿壩藏羌文化產品創作、生產、銷售;消費挖潛,擴大游客在當地的文化消費空間,放大文化旅游聯姻紅利。
  □本報記者 黃里 朱雪黎
  品牌先行,造名氣聚人氣
  10月10日,映秀東村藏族祥巴(藏語音譯,意為木刻版畫)藝術館3樓,29歲的勒布頓珠在刻板前給記者展示祥巴創作。月底,這些畫將被公司收購銷往各地。畫上的圖案,還將走上手機殼、抱枕等創意產品,通過九寨溝等地的專營店銷售,被人們拿在手上,抱在懷裡。“產業鏈初成,我們下一步的首要任務就是連鎖擴張,打品牌。”九寨溝祥巴藝術中心總經理劉宏宇表示,目前祥巴單店日銷售額超過7000元,明年他們將把專營店從4家增至10家。他認為,快銷產品的連鎖經營模式,十分有利於祥巴品牌揚名全國,甚至全球。
  在阿壩文化產業圈內,品牌先行漸成共識。汶川縣映秀人民茶業的蔣維明,用“大土司黑茶”品牌,將映秀本地茶帶入高端茶業市場。如今,“大土司黑茶”年產量近9噸,產多少、賣多少的銷售成績,也為當地人津津樂道。蔣維明發動當地留守老人加入採茶隊伍,平均一戶一年就可創收4000元左右。
  茂縣的羌寨繡莊有限公司,總經理楊軍正在借品牌謀轉型。“羌繡已經成為泛地旅游產品,到處都是,最後只剩價格戰了。”和絕大多數羌繡企業一樣,楊軍也經受著手繡產品成本高、機繡產品不好銷的雙重煎熬。如何既保持羌繡手工魅力,又能降低成本?今年3月,他開始計劃推出新品牌,專門開發單價定位200元以下的手工羌繡產品。“產品設計更實用一些,只局部用羌繡點綴,節約成本。”為此,他專門請了省內的創意團隊,量身打造首批產品。
  消費挖潛,讓人氣變現財氣
  坐擁旅游資源優勢,阿壩發展藏羌文化產業,將著力點打在旅游文化消費上。去年,阿壩曾就此專門做過調查,結果顯示:游客在阿壩的文化消費比例僅占總消費的5.5%,旅游文化消費大有潛力可挖。
  要做到人無我有,開發特色旅游紀念品,茂縣羌地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有巧思。今年,他們和茂縣博物館開展授權合作,仿製了羊尊燈、銅戈等“國寶”文物。這些仿製品擺在櫃臺展示時,曾有游客誤以為是真的,出價數萬元非要購買。該公司董事長劉維剛表示,展示仿製品只是第一步,目前,公司正在開發頗具特色的文物衍生品,用於銷售。這些產品可以是銅、鐵製品,也可以是不鏽鋼、塑料製品,可以大到建築裝飾品,還可以小到煙灰缸、花瓶等日用容器。
  創新旅游產品,“深度游”也成為開發焦點。在今年的36個藏羌彞文化產業走廊重點項目中,阿壩占據兩席——四川禹王谷大禹文化產業園和茂縣羌族民俗文化演藝街區。四川禹王谷大禹文化產業園內,藏羌農耕博物館正在建設之中。建成後,這裡將重點打造成藏羌農耕文化親子體驗、課外實踐等基地。在茂縣古羌城背後,茂縣羌族民俗文化演藝街區也已經開工建設。根據規劃,游客未來可以在這裡看小型現場演出、住民俗客棧、體驗羌族美食製作,豐富古羌城游客的“夜生活”。
  借助藏羌文化產業走廊,交通不太便利的壤塘縣也立足自身,鎖定特色文化“深度游”。在壤塘縣中壤塘鄉,山水環繞的一片草地中央,是覺囊唐卡藝術傳習所。面對外界市場對唐卡的瘋狂追逐,覺囊唐卡一直不為所動,堅守文化傳統。“我們畫唐卡必須點畫,畫師一筆一筆將顏料點上去,2年才能畫一幅。”傳習所創建人健陽樂住介紹說,壤塘獨特的“覺囊文化”,包括覺囊唐卡、梵音古樂、南木達藏戲等眾多文化藝術。當地目前正在建設食宿、教室等配套設施,未來,他們希望本地人堅守文化傳統的同時,吸引真正熱愛覺囊文化的游客“住下來”深入體驗,創建一個“覺囊文化”原生態基地。
  (原標題:阿壩:特色文化如何“鏈”上產業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s87vsnaj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